客服热线:05704232298

整治“非粮化” 荒地变良田

   2022-11-30 广西日报 313 0
核心提示:整治“非粮化” 荒地变良田

      初冬时节,北方已是繁霜凝树,八桂大地却处处绿意盎然。

  在梧州市万秀区城东镇思扶村白洲组和石碧组交界处的农田里,番薯秧苗已经破土而出,点点翠绿装点着深黄的土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站在田埂上的村民黄振华望着长势喜人的秧苗,不禁感慨万千:“这里变化真大呀!”

  原来,这片20多亩的田地曾被砂石覆盖,杂草丛生,到处是比人高的芦苇,无法耕种。如今,经过治理,耕地恢复了,配套修建了沟渠,以前的撂荒地变成了“高产田”。

  撂荒地的变化,得益于梧州市实施耕地撂荒治理行动。今年以来,该市立足实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施“非粮化”整治和撂荒地治理行动,实施整合执法督察、土地综合整治、调查监测等举措,盘活撂荒地,让荒地变“宝地”。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市“非粮化”治理面积约2.63万亩,其中退园复耕2.53万亩;完成耕地撂荒治理面积达9245.7亩,已完成本年度治理任务130.6%。

  实施田长制,护好“饭碗田”。骑着摩托车去田边巡查,这样的工作方式,苍梧县沙头镇大寨村的甘传煕每周都要经历好几次,因为他是该村的“田长”。该市实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全市有土生土长的村级田长有3402名,网格员近1.13万名,他们是每一块耕地的守护人,也是区域内耕地保护的直接责任人。

  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文士忠介绍,该市实行“党建+网格化”管理,建立以村组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监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底线。

  在岑溪市水汶镇南禄村的田埂上竖着一块“田长制”公示牌。这里曾经荒芜多年的田地,如今是一片绿油油的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南禄村引进岑溪市水汶镇颁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复耕代种123户农户的撂荒田101.86亩,打造了水汶镇撂荒田治理示范工程。

  “多方联动推动土地复耕整改。”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李国庆说,该市充分整合调动各类各级资源,探索构建“1+2+2”三方联动工作模式,即以市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为统筹主体,村委会和当事人为整改主体,县(市、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当地镇政府为督导主体,高质量完成土地复耕整改,推动经济、耕地和环境可持续均衡发展。

  执法监督“长牙齿”。梧州市自然资源局建立健全“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守住耕地质量数量底线。组织7个县(市、区)882个行政村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70.08万户农户与村委会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书,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

  创新“人防+技防”执法。按照“发现初始,解决在萌芽”的原则,搭建“批、供、用、补、查”全过程监管平台,运用全区首创的无人机航拍查控打通数字平台,精准查找地表发生改变的耕地,实现“天上看、地上查、图上管”的耕地卫片执法模式,精细管护好每一块耕地。2021年,广西耕地卫片问题图斑3.24万个,梧州市仅16个,梧州市耕地卫片监督问题图斑数量全区最少,仅占全区的0.049%。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彭家坪镇:开展老旧农机报废工作 筑牢农机安全生产底线

上一篇:

亳州:科技种药 富了农家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