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梦而行新航程,乘风破浪为振兴。2021年4月,陕西省汉中市农科所、市农技中心、市种子管理站、市农干校、市农广校五家单位整合发展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这是全国首个地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培训机构全面融合发展的探索。
从“五家”变“一家”,带来了队伍聚合、人才汇合、业务融合、资源整合,形成了 “五指合拳”的聚合力。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像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新苗,彰显着昂扬向上的生机,紧扣三农发展要素和特色产业创新模式,在优势互补、提升育种、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走出了一条产研推、农科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业务融合,优势互补,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改革前,各单位虽各有特色,却力量分散,形式单一。科研单位在基层“无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存在着落地难的问题,而推广机构也面临缺乏人才、技术不足等问题。改革后,中心通过业务融合、优势互补,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抓手,抓具体、抓实在、抓到位,促进了项目的实施和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科研与推广的无缝衔接。
今年中心在城固县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其中由中心选育的“两优687”“原香优185”引育的“玉针香”“农香39”等品种中心选育的品种借助项目在农户推广应用,并让农户受益增收。“目前这个技术模式,基本上水稻的产量都在900多斤,每斤订单价就是2块7,每亩水稻收入就是2000多块钱。虾亩产都在300斤,每亩虾的收益最低也在6000多块钱。”汉台区铺镇专业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甘国柱说。城固县龙头镇党委书记周茂来对记者说:“通过优质水稻的稻渔综合种养,水稻订单价格提高了,农民也增收了。”目前,中心积极践行汉中市政府提出的“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的目标,以田为布,用稻作画,现代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原汉中市农科所李英团队在油菜育种方面具有优势,先后选育出了“汉油1418”(“邡油777”)“汉油8号”“汉油9号”等,特别是“汉油1418”(“邡油777”),是目前我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品种之一。2022年,“邡油777”入选农业农村部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中心将科研优势转化产业发展优势,在汉中市二区九县大面积种植,给农民和企业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在西乡订单收购‘邡油777’非常成功,这正是我们企业需要的好油菜。明年我们要在全市范围以高出市场价0.2元到0.3元来抢购‘邡油777’,种植户种多少,我们就收购多少。‘邡油777’比往年的油菜品种含油量高出6个点,每加工百斤可增加油脂收入48元。”汉晶粮油公司总经理屈小强一脸欣喜说道。
中心主任刘亮介绍说:“中心肩负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才培育、种业发展等多项职能,我们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产业,以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支撑汉中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力、用心、用情解决好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近年来,中心把种业创新、绿色高效技术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找到了适合汉中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队伍聚合,联合发力,集成绿色高质新模式
为更好融合发展,形成合力,中心围绕汉中各产业发展情况,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实践力强的老专家为首席科学家,“传帮带”一批优秀的骨干青年干部,同时还组成专家团队深入县区“问诊把脉”,提供服务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和问题。专家团队定期走访全市各特色产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户提供“定制服务”,还积极引导农户学习应用手机,通过农技推广App、汉中农技推广公众号等平台对农户进行网上指导和视频演示。
队伍聚合了,力量强大了,中心紧扣粮食安全战略,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加快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创新,探索复合套种轮作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减肥减药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有效促进了作物提质、节本、增效,增添了农业“含绿量”。
谈起果园套种绿肥的变化, 负责“绿肥+”猕猴桃示范基地的陕果集团勉县分公司总经理李银超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介绍道,“以前猕猴桃花期需要雇佣大量人员对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费时又费力,自果园中种植毛叶苕子后,毛叶苕子与猕猴桃的花期相遇,吸引大量蜜蜂前来采花授粉,有助于猕猴桃自然授粉,大大节省了人工授粉的劳动力,今后我们要继续扩大绿肥种植面积。”
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中,中心坚持绿色和有机标准种植,应用智能浸种催芽、超早钵育、节水控灌等多项技术措施。据介绍,示范工程平均亩产量564.60公斤,亩增产30.20公斤,在全市建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35.71万亩,推广“两增一控”62.65万亩、“两防一喷”86万亩。示范带动汉中全市种植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创建以水稻工厂化育秧及集中育秧、机插秧等多项关键技术为核心,集成“稻—鸭”“稻—虾”“稻—泥鳅”“稻—绿肥”等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绿色成为汉中农业的有力注脚,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资源整合,多方蓄能,激发乡村人才新活力
改革后,中心承担了原农干校农广校的业务工作,资源整合后有了更高的培训平台,更新的培训途径,更多的师资力量。中心创新“理论+实践+N”的培训模式,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农技员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典型的高素质农民。这些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奔波于汉中山区的沟沟坎坎,现场现场示范和讲解,指导农户如何应对和管理,农户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让指导真正发挥了实效,还结合本地实际,推介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马明远是中心培育的高素质农民代表之一,他的永兴食用菌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具备年产2000吨菌种的生产能力,技术力量和生产规模居全市前列,生产菌种远销五省20多个县,年产值达850余万元,同时,马明远更是利用自身的不断发展让食用菌种植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吸纳了同村420人就近务工,带动了万名农民大发“菌财”,而他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菌王”。在他的带领下,勉县食用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截至目前,中心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和技术研发与实践操作的实训基地30余个;建立100余人的师资库;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专题培训班50余类;培训基层农技人员8062人,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农林水专业技术人员12761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1553人,认定职业农民10016人、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156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躬身乡野,把实用技术和贴心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站在新起点,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将继续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改革创新。中心党委书记毛黎表示,要“抓党建、抓产业、抓项目、抓示范、抓创新、抓转化、抓服务”不放松,把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技术服务为媒,与生态建设融合,通过科技解锁发展密码和新生力量,按下汉中三农发展“快捷键”,绘就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好丰景”,奋力谱写科教强农兴农富农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