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理论宣讲如何解决受众主体认知程度低、宣传手段不够生动、群众欢迎度低、理论宣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现实问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一支支宣讲小分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街道巷尾、居民家中,开展接地气、有灵气、鼓士气的理论政策宣讲,他们用老百姓喜爱听的方式作宣讲,用老百姓能接受的语言作宣讲,用老百姓身边事身边人作宣讲,理论宣讲接地气、沾泥土、有温度,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被少数民族同胞称赞为“播种机”“土专家”。
“思想有点甜,好像三江油茶一样甘甜!”
侗乡村寨,围炉夜话,声声入耳,油茶的香与理论的“甜”在一起升腾。
2020年12月15日,气温低至零度,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的鼓楼前火盆燃起、芦笙吹起、长凳摆起、油茶喝起,村民们好不欢乐。难道村里有什么大事喜事?原来是柳州市“脱贫先锋面对面”主题示范宣讲启动,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杨宁等先锋代表宣讲了他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和家乡发生的巨变,让村民们沉浸其中。讲到兴起时,杨宁问一名村民,这理论学习怎么样啊?手里正端着一碗三江油茶喝着的四十开外的侗族大哥憨厚地说:“有点甜!”哈哈哈,侗族大哥的话引起全场欢笑。从此,“思想有点甜,好像三江油茶一样甘甜”就在侗寨传开了。
原来,三江油茶分四道茶,即空、方、圆、甜。喝到最后一道是甜味,意指事业甜甜蜜蜜。侗族大哥的话恰好说到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
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宣讲例子,在柳州城乡比比皆是,他们善于宣讲,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用心用情讲,带“人情味”“乡土气”,宣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冒热气,有更多“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宣讲。
“连通器”和“助推器”
基层理论宣讲如同一台“连通器”和“助推器”,引领群众走向正确的方向,过上甜如蜜的好日子。
梦呜苗寨(即民俗风情体验园)位于双龙沟原始森林旅游度假区,占地约650亩,位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对面,涵盖有梦呜苗寨的苗族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此项目已于2018年国庆前向游客开放,把世界音乐融入最古老的苗族原生态传唱中,给游客展示出一场视听盛宴及民俗体验,是双龙沟夜间游览的特色和亮点。如今成为柳州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明片,也成为苗族同胞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可谁知道,两三年前,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怎么说也不肯下山,说要整村搬迁直摇头,正是我们这些基层理论宣讲“土专家”不厌其烦地上门宣传政策、宣讲新形势、分析新理论,一个一个地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慢慢地让他们接受,最后一起集体搬迁到这里,重新建设了一座新苗寨,全村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苗山侗寨孵化出的一支支“有乡土味”的宣讲小分队,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理论变为发展生产力的“营养”。这些宣讲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由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人员构成,一开始的理论水平、学识水平、宣讲能力等方面各有差异,如何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每个宣讲的主题、掌握宣讲的技巧、提高宣讲稿件写作的水平、提升宣讲效果,宣传部门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邀请理论名师和专家前来辅导,采取集中培训“吃大餐”、分组演练“开小灶”、骨干示范“补营养”等形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组织分享会和宣讲比赛等形式,以赛选人、以讲练人,提高宣讲能力和水平。通过层层选拔,为宣讲员颁发聘书,并签订《宣讲承诺书》,持证上岗,从“游击队”变“正规军”,这些“正规军”回到群众中去,不断提升宣讲成效。
“种子必须放在泥土里才能生根发芽!”
基层理论宣讲必须扎根泥土,方能吐芬芳,才能向阳生长……跋涉在苗山侗寨的理论宣讲员就是这样做的。
“生活就像这锅茶水,我们需要给它不断添柴生火,让它热起来、沸起来。少了火它就平淡无奇、无滋无味。”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燕茶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吴纯娟指着脱贫户粟丽家里火塘上烧开的水说。她要给村民生活添的是文艺的柴,生的是幸福的火。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从2012年起,柳州市开始组建草根宣讲队伍,推进百姓宣讲“百千万工程”(“百”指建立一百个以上的百姓宣讲团;“千”指选拔聘请一千名以上的百姓宣讲员;“万”指每年参与宣讲活动的宣讲员一万人次以上),赢得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柳州市共组建市县乡三级百姓宣讲团500多个,推动“专家领导讲”向“百姓大众讲”的方式延伸,弥补了常规理论宣讲形式的不足。同时结合柳州市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在各县区中有条件的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挖掘、培育、组建基层少数民族语言宣讲团,分众化打造一批能用“家乡话”解读“文件语”的基层宣讲员队伍,灵活运用侗语多耶、讲款、苗语山歌、壮语对歌等少数民族语言表达形式,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则开展有特色的日常宣讲,真正讲到了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