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十三五”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多项农业科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1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涉农领域科技成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牵头完成的有12项,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累计育成新品种388个,为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力支撑。
新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生命健康的源头。浙江省从“十二五”开始设立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以来,继续推进在粮食、蔬菜、果品等9个产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工作,育成农业新品种388个,其中通过国家审(鉴)定33个、省审(认)定266个,国家登记新品种90个,获品种权保护和专利授权519件。
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团队首次克隆杂交稻种子,实现了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通过育种专项等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涌现出“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国绍Ⅰ号蛋鸭新品种”“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等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速培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三五”以来,我省农业核心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600家。通过联合研究、成果转让、共建基地等多种形式,在全国率先启动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切实增强了龙头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
水产协作组将罗氏沼虾新品种培育及配套繁育技术以技术转让方式作价2000万与浙江省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创了全国先河;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生猪产业研究院、浙江肉类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杜鹃花研发育种中心……
目前,我省已创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36家,着力打造了如巴贝集团、宁波微萌等一批研发实力、产业规模与带动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创新型领军企业。
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高端人才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稳定持续支持,浙江省培育了一支高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中国水稻所胡培松、钱前研究员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省累计拥有涉农领域“两院”院士7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及杰出人才35人,省特级专家24人。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业科技各个领域。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夯实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技术研发的载体,是农业创新的策源地。“十三五”以来,我省新培育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1家,全省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累计达62家。
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吉、温州、衢州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以载体聚资源、以园区强示范,实现让科技成果“用起来”、各类主体“活起来”、入驻企业“强起来”。
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用人工饲料替代桑叶,用工厂化养蚕打破传统的养蚕方式;利用LED灯育苗育秧,实现工厂化、集约化生产……
我省以工业化思维为引领,不断推动工业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跨界融合再创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得到革命性变革,探索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路径。
同时,跨学科项目实施还成功吸引了一批非农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科研工作中。
基层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3年在我省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创新制度。18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三农”工作重要抓手。省、市、县三级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2.4万人次,投入科技特派员省级专项资金4.1亿元,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实现经济效益98.58亿元。
一批批进乡入村的科技特派员被誉为“茶教授”“竹博士”“香榧研究员”,催生出许多“茶叶之村”“竹子之乡”“红糖之镇”“柑橘之县”。我省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全国样板,基层创新创业动能进一步激发,有效支撑了我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星创天地”等农业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加速推进,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5个,位列全国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