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的农机购置补贴,到今年已经是17个年头了。在这17年的农机补贴过程中,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取得了很高的提升。各地的农业机械保有量也有了大幅的提升,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对于粮食的产量起到了提高的作用。
同时由于这么多年农机补贴的持续进行,使很多地方的农机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加上农机生产的门槛不高,很多农机企业原来根本就不是做农机的。有一些原来生产三轮车,甚至是摩托车的厂家都开始转型做农业机械。
目前在农机行业,只是拖拉机一个种类就有200多家企业和牌子。相对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农机品牌来讲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国内的农机品牌就占到了全球农机品牌的95%以上。
农机补贴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小编总结了一下有三个问题,也就是三个补贴的不足之处。
第一点:农机补贴带来的经济问题,由于农机补贴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有些农机厂家、经销商往往和一些主管部门就有了不合理的瓜葛。这点在各地经常有发生和报道,就不赘述了。
第二点:补贴为王
很多农机生产厂家为了获得更高的补贴,把心思花在了如何钻政策空子上,如何获得更高的补贴归档,对于产品的研发和测试等,基本忽略。
比如说大头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这两年在农机行业屡见不鲜。原来的1204拖拉机,居然能当成了1804甚至2004在卖,这恐怕严重违背了农业补贴的初衷。
第三点:造成了农机用户的不良习惯
这个是得益于农机补贴的刺激,原来可以用80马力拖拉机干的活,现在由于补贴额度的原因,非要买一个120马力,甚至160马力的拖拉机进行干活。造成了农机的浪费,机械化能力的浪费,这恐怕也违背了农机补贴的初衷。
当然,我们的农机主管部门也一直在为农机补贴做着监督和改善。比如说最近的一K值的要求,就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大头拖拉机带来的问题。
不过,目前很多地方、省份采取的主要规避方法是设定一个固定的K值要求,一刀切的这个方法就会导致农机的适应性问题。比如说某省公布的补贴初稿是拖拉机K值需要达到43以上,这就要求拖拉机需要达到比较高的重量;对北部的深松牵引作业很有帮助,但是南部的一些水田种植区域,这类高K值的拖拉机能用得上吗?我想是不行的。
因此,如果往前面几年看,在没有农机补贴的情况下,农业机器是怎么发展的?我想主要靠着三点:第一:货真价实的质量,第二:良好的售后服务,第三:优秀的产品适用性。
让农机手、用户作为市场的选择者,他们的需求和对应的选择,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不是通过农机补贴的强制干预和调整、管控农机的发展。
话又说回来,如果说取消农机补贴,让所有农机品牌实打实地来拼一下,估计很多农机厂家,尤其是国产一些杂牌的拼装厂家,可能就要哭了。因为在没有了农机补贴的光辉下下,将会很快退去市场,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选择他们的拖拉机。
反观洋农机,多数产品是质量有保障,更货真价实,将更受到农机手们理智的青睐,因此若取消了农机补贴,洋农机会乐开了花,国产农机将一片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