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704232298

农机让农业生产更省心

   2024-07-09 农民日报 405 0
核心提示:“我6岁开始插秧,我插4行,姐姐插5行,妈妈插7行,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干这么累的活儿?”今年40岁的江西省高安市昌盛农业机械专

“我6岁开始插秧,我插4行,姐姐插5行,妈妈插7行,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干这么累的活儿?”今年40岁的江西省高安市昌盛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兴,回忆起小时种田的经历,仍记忆深刻。

10年前,高兴的母亲种植水稻时,不再插秧,改为抛秧。“这种方式不用弯腰,直接站着抛就行,轻松了很多,但一个人一天只能抛一两亩,那时少量的手扶式插秧机在高安市开始出现。”高兴说。

如今,农机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机插秧或机抛秧,一人一机一天能作业30多亩,农民种田更轻松。高兴说:“在机械化的加持下,1个人种一二百亩田不是问题。”

农机变主力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0年来,我国农机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机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农机总动力超11.3亿千瓦,较2010年增长56.9%。农机装备制造已基本涵盖各个门类,能够生产14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平原地区,机械化作业条件好,机具相对成熟,2022年综合机械化率为97.55%。水稻2022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6.86%。玉米机收率10年间翻了近一番,由2012年的42.47%提升到2022年的80.42%。

10年来,高兴由一名跨区农机手,到成立了合作社,业务从原来的跨区机收,到耕、种、管、收全链条机械化生产和服务。

6月2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合作社基地,只见高兴的上衣、裤子上沾满泥土。他说:“早上5点起床,开始在育秧中心拔秧,将机插毯状苗卷成圆筒状,然后将秧苗放在运秧车上,以便满足这一天的插秧需求。”

“建立育秧中心,进行工厂化育秧是水稻机插秧的基础。过去,农户自己育秧,抗风险能力差,而且还可能因为技术不过关,影响秧苗长势,如今我们已经熟练掌握育秧技术,并为农户提供优质秧苗。”高兴接着说,“我妈前些年在家里堆包催芽,由于温度难以控制,种子总会烧坏,得重新买种,损失大。育秧中心成立后,有温控,种子就不易烧坏。”

秧苗装车后,农机手直接将秧苗运到田里,用高速插秧机为农户插秧。目前,合作社建立60亩育秧中心,可以为农户插秧6000亩。

从刚开始的300多亩,到如今的4000多亩。高兴的地越种越多,服务面积越来越广,包括机耕3万亩、机插6000多亩、无人机飞防每季度2万亩、机收每年15万亩。今年,高兴新采购了5台插秧机,每台机械差不多八九万元,再加上中央资金和省里补贴资金,每台只需4万多元。

农机越来越高端、智能、绿色。目前,我国拥有植保无人飞机超15万架,全国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装备超200万台(套)。

在高安市瑞州街道文昌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机械化插完秧后,植保无人机飞手高百团正在操作无人机进行飞防。“这架无人机一次能打10亩田,最多七八分钟就能打完。”高百团说。同时,在他的手机上,还能看到过去每天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以及前几年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为他开展植保作业提供重要参考。

与传统播种机相比,高性能播种机能在较高作业速度下实现均匀播种,减少重播、漏播,既省种子,还达到播种深度一致,同时也能深施化肥,让苗齐苗壮产量高。2023年,贵州丘陵山区部分农户用上了玉米精量播种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7万亩玉米、大豆基地里用上了11台国产电驱播种机,河北省新增高性能播种机443台。

在高水平机械化的基础上,小麦机具也在更新换代。收割机喂入量直接关系着麦收效率。10年前,我国小麦收获机主要是5公斤左右喂入量,如今,9公斤、10公斤喂入量收获机大量应用。今年“三夏”,国产自研18公斤大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玉山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麦田驰骋。“这台机械割台宽8.9米,采用双纵轴流分离滚筒、460马力节能发动机、11立方米粮仓,每小时可收小麦35亩至38亩。它的诞生,将打破长期以来大型谷物联合收获机被国外垄断的窘境,加快了进口替代。”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区域、产业、品种、环节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逐步凸显,尤其在大型大马力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小型适用农机“一大一小”两方面存在短板。10年来,农机装备补短板步伐加快,大马力农机和丘陵山区机械实现突破。国产采棉机成功研制。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批量交付北大荒农场,填补国内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的市场空白,80马力以上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超168万台、32万台和55万台。丘陵山区玉米播种机实现突破、轨道运输机大量应用,实现从“无机好用”到“有机好用”的转变。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推进农艺农机融合,助力土地产业兴荣

上一篇:

土壤湿度传感器在田间灌溉中的使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