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根据用途不同,主要分为油用葵花籽和食用葵花籽,全球以种植油用葵花籽为主,约占葵花籽总产量的90%。我国是第四大葵花籽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主要以食用葵花籽为主。在我国油料产品普遍呈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葵花籽是我国唯一一个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油料产品,近20年来我国葵花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已由2003年的3600万美元增至2022年的5.6亿美元。
全球葵花籽生产消费和贸易概况
葵花籽原产于美洲,后传到欧亚大陆。多年来,全球葵花籽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近五年基本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生产区域相对集中,主产区包括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阿根廷等,其中俄罗斯和乌克兰主产国地位稳固,合计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一半以上。
全球葵花籽年消费量仅次于大豆和油菜籽,为5000万吨-5500万吨,其中90%以上用于榨油,5%饲用,5%食用。全球葵花籽油年消费量为1800万吨-2000万吨,占全球主要植物油消费量的9%左右,仅次于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
国际贸易中心(ITC)数据显示,近十年全球葵花籽贸易整体呈增长态势,贸易量由529.3万吨增至817.2万吨,年均增长4.9%。主要出口国包括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法国和中国,合计出口量占比达70%以上;主要进口国包括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罗马尼亚和荷兰,合计进口量占比约56%。值得注意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葵花籽贸易量不降反增,同比增幅达61.1%。2022年,受供电不足、工厂罢工等多因素影响,乌克兰葵花籽压榨大幅下降,由葵花籽油出口转为原料出口,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葵花籽出口国。
我国葵花籽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
葵花籽是我国八大油料作物之一,产量仅次于花生、油菜籽、大豆和棉籽,排在第五位。近十年,我国葵花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呈先升后降趋势,2016年两者均达到历史高点,分别为128万公顷和320万吨,2022年种植规模萎缩,产量降至190万吨。我国葵花籽种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内蒙古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占到全国六成左右。
2013-2022年,我国葵花籽消费量整体呈先增后降趋势,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以往我国葵花籽消费以榨油为主,占比约55%,食用消费40%,饲用消费占比很小。2017年油用消费占比一度攀升至63%。2018年以后,随着我国居民对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增长,葵花籽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不断被挖掘,其作为干果食用及食品工业原料消费逐渐上升。2022年,我国葵花籽食用消费占比首次超过油用消费,分别为50%和45%。
2013-2022年,我国葵花籽进出口贸易均呈增长态势,出口以食用葵花籽为主,出口量由19万吨增至44万吨,年均增速近10%,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伊朗、伊拉克、阿联酋、俄罗斯和越南。进口以油用葵花籽为主,进口量由1828吨增至19.5万吨,年均增速达68%,主要进口来源国包括哈萨克斯坦、保加利亚和俄罗斯,我国葵花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
我国葵花籽产业发展前景
葵花具有节水抗旱、耐盐碱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发展葵花种植、生产、精深加工及贸易,可集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油料供给、出口创收于一体,葵花籽是最具优势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油料作物之一。
从国家政策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油料产业发展,为推进油料作物行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大力实施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油葵、芝麻等特色油料生产”。
从产业效益看,葵花因抗逆性好,主产区多集中在贫困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内蒙古五原县近年来已形成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外贸出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助力当地实现增产增收。葵花产业已成为一些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从市场需求看,绿色健康饮食理念掀起葵花籽消费热潮,葵花籽仁是食品工业重要原料,市场需求经久不衰;葵花籽油亚油酸含量高,有益健康,价位适中,目前已成为全球生产、消费和贸易增速最快的油脂品种之一;葵花籽粕作为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烟酸含量高、可改善饲料中的氨基酸平衡,能够部分取代豆粕。
总的来说,我国葵花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益,因此高质量发展葵花籽产业既是提升我国油脂油料自给率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举措,又是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的有效抓手,更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