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704232298

“党建+科技”双优势赋能农产品加工

   2024-01-17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李丽颖 赵博文 302 0
核心提示: 张德权(右二)带领团队党支部成员在企业肉羊生产加工车间开展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

 张德权(右二)带领团队党支部成员在企业肉羊生产加工车间开展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纽带,建立“党建+科技”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员带头、支部共建、技术服务等方式,将党建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推动了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头雁”带领


  创新青稞技术产品


  2017年,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援藏干部,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凤忠前往西藏,牵头筹建了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党支部书记,探索农产品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尽管初到西藏时遭受高原反应,每天需服用七片药物来缓解不适,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既然组织派我们来西藏,我们就得拿出国家队的水平,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王凤忠经常这样说。


  “青稞产业作为西藏最大的农业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但当时西藏青稞加工产业基本是小规模生产,缺乏创新性产品,也没有相关人才,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卖相差,普通百姓不爱吃,我们得想法子把青稞开发成方便营养的食品。”王凤忠表示。


  在瞄准目标之后,加工所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探寻科技与青稞的结合方式。王凤忠与多地党组织积极沟通联系,赴拉萨、日喀则、山南等7地市40余县调研,同国内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合作,对西藏青稞的种植条件以及相应的产业升级方向进行了考察规划。


  围绕原料品质不高、优质不优价、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高值化产品缺乏等产业问题,加工所迅速明确攻关方向,开展技术研究,收集了146个青稞品种,建立“食用-营养-加工”时空多维评价体系,构建了我国首个青稞多维品质数据库,明确了36个核心指标、17542条品质数据,为青稞加工产业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创制了青稞减菌灭酶、柔性碾削、加工副产物功能因子高效萃取等三大类核心装备,让青稞产品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至10个月。”王凤忠说,针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的现状,加工所先后建立起了青稞米、青稞面、β-葡聚糖等多条生产线,创制并产业化推广高原特色农产品与营养健康新产品,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1.31亿元,带动3000余人脱贫,推动西藏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从0.18∶1提高到0.25∶1。


  加工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王凤忠依托西藏自治区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整合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提出以项目为纽带,以西藏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3年援藏,王凤忠团队凭借“党建引领+科技”的模式,研发出青稞6大类124个产品,包括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酒、青稞酵素等,设计建成了西藏最先进、最大规模的4万吨青稞米生产线。


  经过产学研攻关,团队成功将青稞市场从高原拓展到全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李丽颖 赵博文)
下一篇:

推进农艺农机融合,助力土地产业兴荣

上一篇:

新农人:连通城乡 联结国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