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福建省农业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受丘陵山地条件限制,农产品、农资上山下山大多靠人力“硬扛”。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山区农业发展止步于“最后一公里”,农业发展阻滞难前。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难题,近年来,福建省聚焦粮食、茶叶、竹叶、水果等特色产业,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率先将轨道运输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畜禽粪便发酵设备等市场急需农机具列入补贴范围。经过多年努力,轨道运输机在技术上实现了大的突破,在坡地上架设悬空的镀锌管轨道,路线可在深山密林中向任意方向延伸,穿山越岭、破碍除难、连线成网,将果农、茶农、林农从肩挑背扛中解放出来。
平潭县大坪村永春家家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的700多亩芦柑树全部生长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地上。过去,施肥和采收一直是“老大难”问题,春天运肥上山、秋天果实下山,都完全依赖脚力。“如今,我们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下,用上了轨道运输机,告别人工挑担运肥的时代,使运输效率大大提升、人工成本大幅节约。”负责人戴杰强说。
泰宁县30万亩竹林蕴藏着产业振兴的巨大潜能,然而,竹山地形复杂,平均海拔在650米以上,且缺少青壮年劳动力,使得毛竹运输难、成本高等难题愈发凸显,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受限。“为切实解决肥料等生产资料上山、农副产品下山的转运及招工难、用工荒难题,今年泰宁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0余万元,安装山地运输轨道100公里以上,服务山地农副产品产区10万亩以上,助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泰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机中心副主任林志军说。
今年,福建省在推广轨道运输机方面,量与质均取得突破,从单轨发展到双轨、三轨,平衡性与载重量也实现跨越,最高载重量达2000公斤;从汽油到柴油,再到锂电池,对环境更加友好;轨道用材从镀锌管到QN不锈钢,延长了使用寿命;从机械化操作到智能化蜕变,实现了轨迹追踪、远程控制、精准停靠、智能感知和自动避障等功能。
作为一家轨道运输机生产企业,福建省智辰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基成表示,未来将从设备供应商向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农户的实际需求,在路线规划、产品功能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务。拓展山地“小火车”多元功能,通过搭载性能好、射程远的雾化装置,使其在运输功能的基础上兼具喷药、施肥、灌溉等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