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704232298

沧州市开足马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2023-12-22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高春雨 李丽琳 182 0
核心提示:“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曾流传于河北沧州盐碱地的民谣道尽了土地的“顽疾”和农民的酸楚。如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曾流传于河北沧州盐碱地的民谣道尽了土地的“顽疾”和农民的酸楚。如今,河北省沧州市开足马力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盐碱地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摸清资源家底,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支撑


  沧州市耕地面积近1200万亩,是河北省粮、棉、菜、果和水产品的主产区,也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加工农产品的供给地。但由于东临渤海,历史上长期遭海水浸渍,退海后形成滨海盐碱土,严重威胁沧州农业生产。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俊义说:“要全面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摸清家底非常重要。为此,沧州市特别要对黄骅市、盐山县、孟村县、海兴县、青县、沧县、南皮县等7个县(以下简称‘沧州7县’)的74个乡镇、5个功能区、2个农场的盐碱地面积、等级、区域分布、种植结构、产品特征、利用模式等开展拉网式调研监测,绘制出沧州市盐碱地资源分布图。”


  调研结果显示,截至目前,沧州7县盐碱耕地面积达408.58万亩。从区域分布看,黄骅市盐碱耕地面积117.02万亩,占沧州7县盐碱耕地总面积的28.64%。从种植结构看,沧州7县粮食播种面积679.46万亩,其中,旱碱麦100.2万亩、普通小麦158.0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405.55万亩。


  摸清资源家底,才能分类施策,适宜种植粮食,可以种植旱碱麦;适宜发展经济作物,可以开展特色种植。目前,沧州市已形成多种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如以种适地旱碱麦种植模式、苜蓿+旱碱麦粮草轮作模式、设施蔬菜咸水淡化利用模式、滨海盐碱地有机碱梨生产模式、盐碱水设施渔业模式等。刘俊义表示,沧州将进一步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全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盐碱地“育种”和“治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王道龙说:“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攻关,育种和治地很关键。”沧州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林科学院等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建有生态农业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国家牧草体系沧州实验站、滨海盐碱地果蔬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等,打造盐碱地研发平台,不断推进盐碱地“育种”和“治地”工程。


  在育种方面,沧州市建设标准化繁育基地,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种子龙头企业建设种子繁育基地和加工生产线,全面提升种子加工能力。在黄骅市、沧县、青县等旱作轻度盐碱地区,开展旱碱麦品种标准化繁育,配套晾晒场、筒式粮仓、标准种子储存仓库等农业设施。


  沧州中捷二分区七队农民于长喜告诉记者:“自从开始种植‘捷麦19’,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小麦亩产增加了近30公斤,每亩能多赚五六十元。”近年来,经过沧州农技人员反复选种与改良,当地主要种植捷麦系列、沧麦系列等旱碱麦品种,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盐碱地中扎根生长的不光有小麦,在沧州各地,不同水肥、土壤条件下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水果、粮食新品种也不断研发和示范推广。示范筛选番茄、黄瓜、甜瓜、甜椒、茄子、草莓等耐盐碱品种,试种中草药、燕麦、芦笋等特色品种,培育盐碱地经济作物。依托河北汉青种业有限公司,在青县金牛镇觉道庄建设耐盐碱高粱繁育基地,主要品种包括“汉青1号”“汉青2号”“汉青3号”“青糯35”等。


  在治地方面,沧州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排涝、灌溉泵站、挖排盐沟等措施,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通过井灌沟排、抽咸补淡、咸淡混浇、覆膜穴播、农牧轮作等技术集成应用,推进盐碱地土壤治理及耕地次生盐碱化防治。


  在科技加持下,白花花的盐碱地,不断长出“新希望”,更多“土特产”在这里孕育发展。


(责任编辑:高春雨 李丽琳)
下一篇:

靖边:“一站式”农机免费服务“送上门”

上一篇:

靖远:“农机提档”助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