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704232298

我国捕捞业走上智慧化发展之路

   2023-11-3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徐硕 258 0
核心提示: 我国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捕捞生产古已有之、历史悠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正在渔船和渔港管理改革

 我国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捕捞生产古已有之、历史悠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正在渔船和渔港管理改革的进程中发光发热,擦出了引领捕捞业现代化发展的闪亮火苗。


  渔船和渔港是渔民从事捕捞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场所,是捕捞业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要素。渔船生产效率高不高,渔港服务功能强不强,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捕捞业的现代化水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围绕渔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和渔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渔船渔港大数据为基础,深入开展数据汇聚、挖掘和分析,以数赋能、以数辅政、以数惠民,持续推动我国捕捞业走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之路。


  大海茫茫,小小渔船漂泊海上踪迹难觅,实时获取渔船动态船位数据难度大、技术壁垒高。2020年,在农业农村部和沿海各省渔业主管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全国渔船动态监控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这个“数据中转站”,沿海省份的渔船位置数据可以统一汇集到中央存储,再按需求向有关省份推送,实现了全国渔船位置一图可见、省际数据互联互通。全国渔船动态监控系统时刻收集着来自沿海11个省份的渔船位置数据,并进行数据一体化展示及统计分析,目前每年数据吞吐量达到了281亿多条。此外,一条船位数据还可以关联到渔船审批、渔业船员、渔船进出港报告等上百条渔船、渔港基础数据,产出的数据总量将呈几何级膨胀,百川入海、积水成渊,数据溪流已经汇聚成一个庞大的数据海洋。为了让数据海洋不再“沉睡”,最大限度地挖掘渔船大数据价值,技术团队相继在辅助渔政执法监管、促进渔业绿色生产等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


  伏季休渔是我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每年夏季,除极个别作业方式和特许捕捞外,全部海洋捕捞渔船和配套辅助船都会回港阶段性停止生产,实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今年伏季休渔前,技术团队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通告,严格区分不同休渔时段、不同渔船作业类型,研究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在海图上划定了虚拟电子围栏。


  每天,安排专人对全国11万艘渔船船位数据进行“过筛式”检查,一旦渔船跨越电子围栏出海作业,就会被记录在案。在伏季休渔的139天里,共处理分析渔船动态船位数据13.5亿条,精准识别疑似违规出海作业渔船,实现了识别判定“零失误”,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服人,为各地开展严格执法、维护休渔秩序提供了可信依据。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大背景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现代化的“指示标”和“硬杠杠”。捕捞业兼具碳排放和碳汇的双重属性,既在渔船生产作业过程中排放碳,也从水体中移除鱼、虾、蟹、贝、藻汇集的碳,捕捞碳排放是海洋实现“碳达峰”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技术团队紧盯这片科研蓝海,成功从海量渔船位置数据中提取出航段位移、航速、发动机负荷因子、排放因子等状态参数,构建了渔船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模型,对黄渤海区不同区域、不同时段、9种作业类型渔船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渔船碳排放时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发现,捕捞生产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容小觑,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这为进一步控制渔船数量、转变作业方式、促进减排增汇提供了参考依据,体现了大国渔业的责任担当。


  渔港是渔民生产生活的家园,既承担着渔船停泊避风、渔获物装卸、物资补给等服务功能,也是“依港管船、管人、管渔获物”的“重要关口”和“岸上堡垒”。但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渔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空间布局有待拓展升级等短板也逐渐暴露,特别是有的地方驻港监管人手严重不足,一个渔政人员要监管几百条船,“小马拉大车”问题较为突出。落实渔船靠泊、安全检查等基本管理要求都举步维艰,更不必谈推行限额捕捞、渔获物溯源等现代化捕捞管理措施。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必须要让信息化、大数据充分赋能渔港管理,充分发挥“数字换人”的替代效应,真正实现管理服务从被动接招到主动出击。


  今年,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深入开展沿海渔港核查工作,要求对各级渔港和避风锚地开展“起底式”排查,进一步完善沿海渔港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渔港建设情况,为建设现代化渔港和渔港经济区、推动渔港管理改革打好数据基础。技术团队专门为核查工作研发了全国沿海渔港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和移动端APP,方便197个沿海区县的基层管理人员随时、准确填报渔港数据。针对大部分渔港四至范围不清晰的难题,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在线地图等多方数据来源,反复比对、反复标定、反复确认填报数据,“一个点接着一个点、一个港接着一个港”,精准勾勒出了全国沿海1016个渔港和121个避风锚地的范围边界,形成了首张沿海渔港电子专题图,全国渔港的水域、陆域、基建、管理等基础数据能够一图查询。


  在渔港基础数据日渐完善的同时,“渔港管船、管人、管渔获物”的先进管理理念也得到了信息化加持和大数据赋能。今年,农业农村部在特殊经济品种专项捕捞的基础上,新增添了4种作业类型专项捕捞,对落实渔获物定港上岸、限额捕捞、渔船进出港报告、电子渔捞日志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精耕细作专项捕捞这块“试验田”,信息化工具和大数据“养料”缺一不可。在信息化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着力研发“渔港通APP”,让专项捕捞各项管理流程在系统中完整体现、透明可查。出港前渔船船员可以通过手机在“渔港通APP”上填报渔船出港报告,报告船员、网具等情况;捕捞作业结束后,离线就可以在海上填写渔捞日志,记录渔获物品种、重量、产地等信息,实现随捕随报;回港前,渔船必须填写完成渔捞日志才能提交进港报告,上岸后渔获物数据自动上传。


  信息化“搭台”,大数据“唱戏”。凭借对系统积累数据的分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捕捞总量控制渔获物产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企业主体能够快速评估捕捞投入产出,调整捕捞计划,掌握市场动态,提高经营效率;消费人群能够了解每条鱼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海域、由哪艘渔船捕获的,如何储存、运输、加工的,实现从海上到餐桌的全过程透明,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安心。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升级迭代和渔船渔港管理改革持续推进,渔船和渔港大数据将与产业发展、行业管理、人民福祉深度融合绑定,必将在推动捕捞组织化、活跃市场交易、促进渔民增收等方面展现出更大价值,大数据擦出的小火苗一定会烧得更旺、烧得更盛,最终形成推动捕捞业现代化发展的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徐硕)
下一篇:

推进农艺农机融合,助力土地产业兴荣

上一篇:

农机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