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袁庄村种粮大户郭新超就去地头转转。刚收完的玉米棒子高高垛起,空气中氤氲着新粮的清香。“今年又是丰收年,咱心里高兴。”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老郭做梦都惦记着这块田、这块地。
今年小麦夏收期间,河南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无疑给全年粮食生产提了个醒。无论是以郭新超为代表的种粮大户,还是其所在的河南省通许县,干部群众始终对秋种秋管秋收绷着一根弦。
“以秋补夏,最大限度减轻极端天气给全年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通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红岩表示,秋粮生长期,农技人员对全县12个乡镇78个地块全时段进行苗情调查及墒情监测,进村入户指导农户科学管理田块,为今年秋粮丰收夯实了基础。
南方锈病是玉米生长期面临的另一大挑战。通许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建新介绍,今年县级财政投入“一喷多促”专项资金431万元,投入力度较去年大幅提升,通过抓大户抓主体、以点带面,有效降低南方锈病对玉米丰产的影响,全县38.5万多亩玉米整体产量增加10%以上。
种粮大户对科技的力量感受最深。从等行种植调整为架设滴灌设施,实行水肥一体宽窄行种植,从作物“有病吃药”到防患于未然,有了农技人员“贴身护航”,郭新超的230亩玉米田亩均实产1098公斤,最终迎来“稳稳的收获”,部分高产地块达到“吨粮田”水平。
20公里外的大岗李乡,种粮大户杜四广正抓紧机会向上门指导的县农技站站长于岩认真请教。“明年尽量选取中型棒玉米种,密度别超过6500株”“盯紧玉米生长‘大喇叭器’,等病虫害来了损失就很难避免了”……农技专家的中肯意见听得杜四广频频点头。
作为外出返乡当上“农把式”的新农人,杜四广对科学种植的感触愈发深刻。跟庄稼打了几年交道后,杜四广发现那种“庄稼户不用学,人家咋样咱咋样”的老观念早就过时了,品种选择、植株密度、施肥时机等种植手段,处处都有讲究,一处没跟上都会影响最终产量,容不得马虎。
靠着细心肯学,“新农人”杜四广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近200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1500斤。晚上滴灌系统启动,早上从容拉闸收工,种粮大户杜四广的“懒人模式”让村里的“老把式”们羡慕不已,纷纷跑来“偷师”。
“明年合作社计划全面配置滴灌系统,按照农技站的指导进一步调整种植模式,力争产量和收入再上一个台阶。”谈起秋粮生产,郭新超和杜四广信心满满,已开始为明年的丰收做起了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