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张单位法人证书(新型研发机构)正式颁发,由省黄三角农高区和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成立的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正式运行。
8月10日至12日,山东省现代农业装备博览会在潍坊举行,作为参展的唯一一家农机装备研发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成为展会上备受瞩目的焦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媒体、农机具企业竞相观摩,了解新一代智能农机如何为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贡献科技力量。
为盐碱地“定制”农机,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现代农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举措。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支撑的农机装备,是真正有效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土壤表层易溶性盐分常年积累带来的土壤板结,成为盐碱地“顽疾”。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为了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一个个盐碱地综合治理方案正将荒碱滩变成米粮仓。然而,由于土壤板结带来的耕作层变硬、透气透水性不良,以及耕作不当产生大量“土坷垃”造成耕种时种子的悬空等,都让种子在苗床上生长环境更加恶劣,进一步阻碍盐碱地种子的萌出。也因为此,盐碱地耕种对农机的工作质量标准要求更高。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种、良法,更离不开配套的优质农机装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盐碱地机械化作业水平,更好地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省黄三角农高区和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成立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为盐碱地上的机械化作业“定制”农机。
突破关键技术,扛起盐碱地农机担当
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总工程师田羽介绍:“更耐磨的材料、更高效的动力、更精细的耕作……这些都是盐碱地农机装备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种子机械装备、农业仪器高端制造三大领域布局,开展适宜盐碱地高质量耕整、育种、高效收获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为了在盐碱地上打造更适宜种子生长的种床环境,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领域,针对盐碱地土壤特质,对农机机身关键部位的材质、表面、工作原理等进行了专业的技术攻关。由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动力驱动耙能实现耕作时不破坏盐碱地土壤犁底层,阻挡“返盐”进程,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大量试验,作业装备性能参数指标趋于稳定,将很快形成产品进一步推广使用,服务更广阔的盐碱地农事作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科研专家的育种需求,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种子机械装备进行技术创新。带有北斗导航定位的小区育种机,配套了自动控制与智能育种云平台,实现小区播种作业精确无人驾驶、智能小区划分,高效自动供种、清种,按需求达到单粒、双粒和多粒精播,播深稳定性在92%以上,播种精度在2厘米以内。
深化“四链”融合,赋能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内藏功力,才能担当重任。作为应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要求而成立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努力打造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国际人才集聚、产业教育先行、科技创新竞进、新兴产业兴旺的“四链融合”典型示范区,加速推动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先后引进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主席尚书旗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一带一路”国家高层次人才10人、应用型创新人才50余人,形成了主攻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科教产融合的创新团队。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建设,开创了智能农机装备的科教产协同育人模式,建成了山东省人工智能农机装备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了盐碱地研究生培养的新范式,组建了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培训中心,集教学、实践、培训等为一体的教育链实现了有效贯通。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突破纵横复合精细苗床制备等6项核心技术,自筹1.2亿元协同16家单位联合启动实施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急需技术集成转化重大科创产“三百工程”,实现盐碱地智能农机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新型装备研发创制“创新链”的高效运行。为了让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院集基础理论创新、核心部件中试、关键装备匹配等农机装备产业,引入农机试验鉴定,形成以设计研发能力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创新模式。“四链”深度融合,为智能农机装备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自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成立以来,在省黄三角农高区万亩试验田上,已经完成雷沃、华夏、豪丰等50余家企业,涉及铧式犁、旋耕机及刀具、动力耙、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小区播种机、小区收获机、小麦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打捆机等120余种农机装备及部件的试验验证与测试。
农机声隆隆,耕好盐碱地。下一步,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将继续以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立足盐碱地、扎根黄三角,统筹推进智能农机装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全面推动农业工程高等教育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在我国农机产业布局当中实现错位发展,聚力写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文章,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