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是宁夏的“红色名片”和“金字招牌”,目前宁夏全区枸杞保有面积38万亩。每年6月至7月的采果期是枸杞病虫害发生高峰期,整个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交替或同时发生,防治难度大。如何破解病虫害难题,成为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枸杞病虫害研究团队常年奔波在枸杞生产一线,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枸杞病虫害信息化监测预报及“五步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在采果期实施生物农药与天敌协调的生物控制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全面提升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为宁夏现代枸杞产业“保驾护航”。
该技术成果近年来在宁夏全区推广应用,但在实际生产中,枸杞采果期仍然存在生物农药匮乏、农药精准应用技术薄弱的问题,不能满足害虫生物防治和高效减药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枸杞病虫害高效新型生物农药创制及精准技术应用研究”重点研发项目应运而生。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蓉告诉记者:“该项目通过枸杞害虫防治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进一步优化了枸杞病虫害‘五步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达到了减药增效的目标,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产品保障。”
走进中卫市杞园春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实验示范区,火红的枸杞挂满枝头,如红玛瑙般点缀在绿叶中,长势喜人。
负责人田兴荣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对枸杞病虫害防治基本就是用的传统方法,发现哪种疾病,就在市场上购买一些相应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这样就造成打药次数多、成本增加、农残超标等问题。”困扰之际,枸杞病虫害研究团队给合作社带来了“福音”。“我们严格按照指导的方法施用生物农药,预防大于治疗,在看不见病虫害的时候就进行了有效防治。防治次数减少了,每亩节约成本30元,经检测没有任何残留,产出的枸杞品质好、口感佳,售卖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10元。”田兴荣说。
走进吴忠市同心县菊花台庄园枸杞种植基地,红枸杞个个身材饱满、色红粒大。农林科学院枸杞病虫害研究团队成员王芳介绍,就在前年,这里遭受冰雹灾害后,枸杞生长节律被打乱,导致枸杞实蝇危害加剧,最严重区域达每平方米300粒蛹。针对该问题,项目组精心设计、认真调查,在掌握枸杞实蝇发生规律的基础上,2022年至2023年,指导基地在关键期全园布设黄板9万张,有效降低了虫口基数,黄板上害虫最多达200头,目前最严重区域的蛹量已降至每平方米10粒以下。菊花台基地的83亩核心示范区集成应用了自主研发的防治实蝇蛹纳米制剂和新型高效蛋白农药、植物源农药,对枸杞木虱、蓟马、蚜虫、实蝇等综合防治效果达82.63%。
据介绍,该项目在宁夏杞园春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同心县菊花台庄园、中宁县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建立了3个试验示范区,核心区面积达276亩,开展了5个新型高效生物农药制剂和土壤靶向精准施药技术的大区试验,集成示范“新型生物农药+土壤靶向施药”防控技术共1800亩,化学农药施药量平均减少30.92%,采果期综合防治效果平均为85.59%,枸杞干果按相关标准均未检出农残。
经实地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防治病虫害成效显著。针对枸杞实蝇危害重、防治难度大的问题,专家组筛选出对土壤中枸杞实蝇蛹具有较好控制作用的吡虫啉等4种农药,确定了10%吡虫啉纳米级水分散粒剂最优配方,建立了枸杞实蝇土壤高效靶向施药及控释利用技术,枸杞实蝇蛹羽化率减少81.25%,防效73.3%,较常规减药达到85.71%。
同时,本项目采用组学分析和杀虫活性测定,筛选出对枸杞棉蚜、蓟马、枸杞木虱有明显作用效果的杀虫蛋白6个、微生物菌株2个、植物精油小分子化合物14个。在此基础上应用“真菌+杀虫蛋白”组合方式、指纹图谱等技术,研发出绿僵菌+FKBP、绿僵菌+MT211、绿僵菌+丁布高效蛋白杀虫剂,黑沙蒿、砂蓝刺头精油微胶囊新制剂,对害虫平均防治效果达到53%—72%,优化了制剂配方和加工工艺。